一、 實驗室概況
1.實驗室簡介
2019年9月我院成立“自治區人民醫院致盲眼病防治實驗室”。實驗室宗旨是闡明難治性致盲眼病及相關全身疾病的新機理,尋找診療新技術和研發新藥物,提高難治性致盲眼病及相關全身疾病防治的防治水平。本實驗團隊成員中,擁有廣西醫學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“139”計劃培養人選2人,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,“廣西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”第二層次人選1人,自治區優秀專家1人。團隊成員曾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,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。實驗室擁有細胞實驗平臺、病理分析平臺、分子生物學實驗平臺、蛋白質組學實驗平臺、生物樣本庫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,可以開展細胞水平、基因水平、蛋白質水平的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研究。實驗室占地面積1300余平方米,擁有配置了一代、二代基因測序儀、蛋白質譜分析儀、全自動免疫組化顯色儀、倒/正置熒光顯微鏡、雙激光四色分選型流式細胞儀、雙激光八色流式細胞儀、多功能酶標儀、雙向電泳系統、Western-blot全套儀器、雙色紅外激光成像系統等,儀器設備總值2000萬元以上,其中100 萬元以上的儀器有7臺。實驗室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運行管理制度,包括《實驗室安全防護制度》、《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制度》等。
2. 實驗室主任
李敏,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副院長,眼科中心業務主任,主任醫師, 享受國家特殊津貼,碩士研究生導師,留學德國。主持的科研課題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、三等獎3項。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1項、三等獎1項。 廣西醫藥適宜衛生進步獎二等獎1項。獲得中華眼科學會獎、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專家、廣西優秀醫師獎、全國“優秀眼科醫師”稱號。發表文章70余篇,其中發表 SCI 收錄文章20余篇,總引用次數60余次,總影響因子51.275,單篇最高影響因子8.47。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科學基金13項。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,發明專利1項。系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常委,廣西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第七、第八屆主任委員,現任廣西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,廣西眼科診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員,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,廣西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第一屆眼底病學組組長,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委員會常務委員,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常務委員,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視力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,任《眼科學》(英文版)、《廣西醫學》、《中國臨床新醫學》等雜志編委。
3.學術委員會
主任委員:姚玉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
委 員:李 敏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
齊 虹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
吉慶偉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
林浩添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
徐 帆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
蔣承建 廣西大學
蘇文如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
周也荻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
4.研究方向
實驗室將以致盲眼病及相關全身疾病防治機制研究為總體目標,瞄準眼新生血管性疾病、視網膜退行性病變、眼免疫疾病和相關全身病防治面臨的關鍵基礎問題,以新型抗新生血管靶向藥物研發、神經細胞凋亡機制及再生、基于多層次生物樣本庫體系和生物醫學大數據平臺的精準醫學、眼科相關全身疾病協同研發作為實驗室的4個主要研究方向。
二、 人才隊伍
1.研究方向帶頭人
李敏,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副院長,眼科中心業務主任,主任醫師, 享受國家特殊津貼,碩士研究生導師,留學德國。主持的科研課題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、三等獎3項。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1項、三等獎1項。 廣西醫藥適宜衛生進步獎二等獎1項。獲得中華眼科學會獎、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專家、廣西優秀醫師獎、全國“優秀眼科醫師”稱號。發表文章70余篇,其中發表 SCI 收錄文章20余篇,總引用次數60余次,總影響因子51.275,單篇最高影響因子8.47。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科學基金13項。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,發明專利1項。系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分會常委,廣西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第七、第八屆主任委員,現任廣西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,廣西眼科診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員,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,廣西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第一屆眼底病學組組長,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委員會常務委員,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常務委員,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視力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委員,任《眼科學》(英文版)、《廣西醫學》、《中國臨床新醫學》等雜志編委。
吉慶偉,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(主持工作),主任醫師,醫學博士,博士后,博士生導師。主要從事冠心病、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及治療,主持課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。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SCI收錄學術論文29篇,總影響因子大于100分,單篇最高9.986,總引用906次,單篇最高引用149次。主持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項中國博士后基金。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評專家,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肺血管病學組委員,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高血壓防治分會委員,中國老年醫學學會高血壓分會委員,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療器械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,廣西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。
陳治中,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精準聯合檢驗中心副主任、檢驗科副主任(兼),山西醫科大學兼職副教授,主任檢驗技師,醫學博士,暨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。主持《人腎損傷分子-1 實時熒光定量PCR 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》獲得2017年度廣西醫療衛生適宜技術推廣三等獎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新技術新項目二等獎 2項?,F已發表論文近40篇,其中發表 SCI 收錄文章6篇,中華核心12篇,國家核心6篇。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和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,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。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。系全國醫學繼續教育委員會委員,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精準醫學分會理事,中西醫結合學會檢驗專業委員會腫瘤分子診斷委員會、實驗室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等。廣西檢驗醫學常委、廣西抗癌協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及臨床精準診斷分會常委,臨床檢驗管理委員會、精準醫療委員會委員、檢驗醫師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。中華醫學會醫學細胞生物學分會第四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委員。中國臨床新醫學雜志編委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網評專家、廣西科技廳科技項目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采購評審專家。
陸合明,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臨床腫瘤中心副主任,放療病區主任,主任醫師,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,碩士研究生導師,美國愛荷華大學訪問學者。主持課題獲“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”一項、“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二等獎”一項,在國外英文專業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0余篇,論文總被引用次數700余次。主持省部級及廳級課題10余項。系中國醫師協會腫瘤放療醫師分會委員,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診療專委會委員,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放射治療分會委員,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放射腫瘤學分會委員,中部腫瘤放療協會常務理事,西部放療協會常務理事,世界華人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(CRTOG)常務委員,華人腫瘤放療協作組鼻咽癌工作委員會常委,廣西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綜合診療專委會主委,廣西醫學會精準醫學分會主委。國際英文期刊Austin Oncology, World Journal of Stomatology, American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and Pharmacology,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ology,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ology and Radiation Oncology編委。
2.實驗室固定人員
姓名 | 學位 | 職稱 | 研究方向 |
李敏 | 碩士 | 主任醫師 | 眼底病 |
吉慶偉 | 博士 | 主任醫師 | 冠心病 |
陳治中 | 博士 | 主任技師 | 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檢驗 |
陸合明 | 博士 | 主任醫師 | 腫瘤學 |
徐帆 | 博士 | 副主任醫師 | 白內障、角膜病 |
曾思明 | 學士 | 主任醫師 | 白內障 |
鐘海彬 | 碩士 | 主任醫師 | 眼底病 |
崔凌 | 碩士 | 副主任醫師 | 眼底病 |
蒿艷蓉 | 博士 | 主任醫師 | 惡性腫瘤的臨床和分子生物學研究 |
陳琦 | 學士 | 主任醫師 | 角膜病、眼屈光學 |
唐芬 | 博士 | 醫師 | 眼底病 |
蔣莉 | 博士 | 醫師 | 角膜病 |
唐寧寧 | 博士 | 醫師 | 眼底病 |
陳曉宇 | 博士 | 副主任醫師 | 臨床合理用藥 |
莫曉云 | 博士 | 副主任醫師 | 睡眠呼吸障礙疾病 |
陳春霞 | 碩士 | 副研究員 | 神經藥理 |
莫祥蘭 | 博士 | 主任醫師 | 臨床病理學 |
沈朝蘭 | 碩士 | 主治醫師 | 眼底病 |
何文靜 | 博士 | 主治醫師 | 白內障、青光眼 |
藍嬌 | 碩士 | 主治醫師 | 腫瘤免疫 |
周舟 | 博士 | 主治醫師 | 白內障、青光眼 |
楊珂 | 博士 | 主任醫師 | 眼底病 |
劉斐 | 碩士 | 副研究員 | 腫瘤防治 |
肖信 | 碩士 | 副研究員 | 循證醫學與大數據研究 |
黃慧 | 碩士 | 主治醫師 | 眼底病 |
廖鑫 | 碩士 | 研究實習員 | 分子流行病學 |
呂健 | 碩士 | 醫師 | 白內障、斜視 |
曾彩瓊 | 碩士 | 醫師 | 斜視、弱視 |
李鳳媚 | 碩士 | 醫師 | 眼底病、青光眼 |
陳青 | 碩士 | 醫師 | 白內障、青光眼 |
陳奇 | 碩士 | 醫師 | 眼底病 |
3.實驗室管理人員
學位 | 職稱 | 研究方向 | |
劉斐 | 碩士研究生 | 副研究員 | 腫瘤防學治 |
陳春霞 | 碩士研究生 | 副研究員 | 神經藥理 |
唐芬 | 博士研究生 | 醫師 | 眼底病 |
廖鑫 | 碩士研究生 | 研究實習員 | 分子流行病學 |
三、 科學研究
1. 近五年來實驗室代表性重大科研項目
(1)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:LINC00152經miR-16-5P調控Wip1/NF-kB負反饋環影響視網膜星形膠質細胞炎性活化的分子機制;2021-2024年;55萬元;李敏。
(2) 廣西科技基地和人才專項:廣西眼科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;2020-2023年;300萬元;李敏。
(3) 國家疑難重癥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項目;2018-2020年;15000萬元;吉慶偉、林英忠等。
(4)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:環狀RNA PPCR靶向吸附miR-26經CD200信號軸調控神經炎癥和RGCs凋亡;2021-2024;34萬元;徐帆。
(5)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:Scg3高選擇性誘導ROP視網膜病理性血管增殖的作用和機制研究;2021-2023年;24萬元;唐芬。
2. 代表性研究成果
(1)創新性篩選病理血管增殖因子,發現血管組織的關鍵損傷機制:本實驗室成員采用比較配體組學參與發現首個“選擇性血管增殖因子”Scg3,可選擇性作用病理性新生血管,而不影響正常血管發育,可作為精準靶向抗新生血管的新型靶點,將對新生血管性眼病甚至全身血管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義,成果發表于Angiogenesis(IF=9.78)。此外我們還發現了血管組織的關鍵損傷機制:IL12通過氧化應激和細胞自噬,加劇血管損傷,成果發表于EbioMedicine(IF=6.68),且進一步發現IL22通過巨噬細胞分化參與DOX誘導的血管損傷,成果發表于Redox Biology(IF=9.99),研究成果獲得廣西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。
(2)多層面揭示神經細胞凋亡機制:深層次揭示了Wip1和NF-kB通路在星形膠質細胞激活和神經炎癥中的作用,以及PIDD、CD200Fc、Hs1相關蛋白X-1、SKIP和ERK/AKT通路在視網膜神經細胞凋亡中的分子機制。這些研究結果對于認識視網膜神經細胞凋亡具有重要科學意義。相關研究結果發表《Inflammation research》等SCI論文11篇。
(3)利用基因編輯技術,成功研制原創抗體新藥: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,研制了TIM-1-Fc和TIM-4- Fc融合蛋白,能夠抑制T細胞的活化,該藥物是國家《“十三五”生物產業發展規劃》重點發展的生物藥,并獲得了2項發明專利。該專利藥物為臨床治療免疫性疾病、腫瘤提供了新的候選藥物作用靶點及新藥選擇,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。
四、 開放交流
五、 安全管理(詳見附件10)
六、 工作動態